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閱讀新聞
閱讀新聞
近年來,我國裝備制造業高端化步伐不斷加快,2011年全省高端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突破7000億元,“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速高達40%。通過不斷推進產業升級,我省新型電力裝備、汽車、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工程機械等產業鏈規模超千億元;軌道交通裝備、航空航天裝備、節能環保裝備、高檔數控機床、智能自動化設備等一批新興裝備迅速崛起,產業鏈門類和體系逐步完善。通過首臺(套)政策引導,研制開發出深海高穩定性圓筒形鉆探儲油平臺、弧焊機器人裝備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千噸級全地面起重機、新一代電控共軌燃油噴射系統等一大批填補國內空白的重大裝備。通過不斷加強企業培育,涌現出一批主業突出、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有14家企業(集團)入選今年的全國機械工業百強。
江蘇轉型升級的實踐充分表明,培育和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是推動江蘇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轉變的重要途徑。江蘇沿海地區是我省最具發展潛力的區域之一,沿海開發已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在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方面具有產業基礎、發展空間等諸多優勢。
一、江蘇沿海地區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具有良好基礎
(一)區位優勢獨特。江蘇沿海地區是長江三角洲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處沿海、沿江和沿隴海線三大生產力布局主軸線的交匯區域,包括連云港、鹽城和南通三市所轄全部行政區域,陸域面積3.2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954公里。南部毗鄰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上海,北部連接環渤海地區,東與東北亞隔海相望,西連新亞歐大陸橋和長江黃金水道,是隴海蘭新沿線地區出海通道的戰略要沖。擁有約占全國1/4的海域灘涂濕地和百萬畝低產鹽田,生物品種多樣豐富,土地后備資源得天獨厚;岸線資源優良,具備在淤泥性海岸建設深水海港的技術條件,連云港建成30萬噸級深水碼頭、鹽城和南通建成5–10萬噸級通用碼頭;海洋資源和風力資源豐富,旅游資源獨特;地勢平坦,水系發達;區域開發適宜性較好,空間開發潛力較大。作為全國主要港口的連云港港和南通港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南通、鹽城和連云港三個機場的運輸能力快速增長,新長鐵路、沿海高速公路、蘇通大橋等相繼建成通車,區域綜合交通體系初步形成;能源結構逐步優化、供給充足;水利設施較為完善,水資源供給和防洪保安能力顯著增強。
(二)產業基礎較好。江蘇沿海地區工業呈現加速發展態勢,紡織、機械、汽車、醫藥、化工、輕工等產業具有一定的規模和配套能力,區域產業分工格局初步形成;服務業發展水平逐步提升,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處于加速發展階段,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模式不斷創新。
從裝備制造業的產業分布看,鹽城市現有以東風悅達起亞汽車有限公司、中大集團為代表的汽車及新能源汽車產業;以悅達馬恒達拖拉機有限公司為代表的農業機械產業;以江淮動力集團為代表的內燃機產業;以金風科技、華銳風電為基礎的風電裝備產業;以及亭湖區的環保裝備、建湖縣的石油機械、LED產業;濱海、阜寧的泵閥產業。南通市有以江蘇熔盛重工有限公司為代表的船舶制造產業;以南通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為代表的海洋工程裝備;以南通科技投資集團為代表精密高速數控機床行業;以南通神馬電力科技集團、南通曉星變壓器有限公司為代表的高壓、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產業;以及南通振華重型裝備制造公司的港口機械、石油機械等專用設備產業。連云港有以連云港中復連眾復合材料集團為代表的風電產業,以田灣核電站為重點的核電工業,以灌云縣旋耕機為重點的農業機械;以東海縣汽車輪轂為基礎的汽車及配件產業;以連云港黃海機械股份公司生產的系列鉆機、天明機械集團生產的煤炭機械、紡織機械等為重點的專用設備。可以說,我省沿海地區裝備產業特色優勢明顯,具有發展高端裝備職業的堅實基礎。
二、江蘇沿海地區推動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產業導向
(一)發展思路。抓住江蘇沿海開發新機遇,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應對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抓住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新機遇,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以“高端轉型、創新升級”為主線,突出“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發展方向,優先培育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不斷完善產業鏈條,大幅提升高端裝備制造業的規模和水平,努力將江蘇沿海地區打造成為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的高端裝備產業集聚地。排污泵 消防切線泵 GDL管道式多級泵 WQ潛水排污泵 恒壓切線泵
(二)產業導向
1、實施核心技術創新工程。重點推進重大技術創新平臺建設,組織核心技術攻關突破,加強企業技術改造,打造高端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新亮點。一是推進重大平臺建設。實施一批重大技術裝備平臺建設項目,推動企業加強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和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支持重點企業依托科研院所搭建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支持重點企業建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重點企業收購兼并海外科技企業和研發機構建立海外研發基地。二是加強企業技術改造。組織國家級和省級重大項目申報實施,爭取一批項目列入國家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智能制造等專項。實施一批省級“兩化融合”示范項目和重大技術改造項目,積極采用和推廣快速成型、智能制造、虛擬制造等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推動傳統裝備產業向高端產業鏈、高增值環節延伸,提升傳統裝備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2、實施重點企業培育工程。重點培育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強行業標桿企業示范引導,培植高端裝備制造企業競爭新優勢。一是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實施重點裝備企業(集團)跟蹤培育計劃。支持重點企業整合上下游企業、研發機構等產業鏈資源,組建戰略聯盟。支持重點企業通過資本運作等方式開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與聯合。支持重點企業“走出去”,在海外開展經濟技術合作,建立海外營銷網絡和區域營銷中心,在全球范圍內開展資源配置和價值鏈整合。支持重點企業加快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開展業務流程再造,推動非核心業務轉移外包,積極發展工程總集成總承包服務。引導和支持中小企業走“專、精、新”發展道路,加強與大型企業的協作配套。支持重點企業加強質量建設、品牌培育和行業標準制定工作。二是樹立標桿領軍企業。在全省高端裝備企業中樹立和認定一批核心競爭力強、行業影響力大的領軍型標桿企業,組織開展“學標桿、促轉型”行業示范引導活動,促進高端裝備制造企業加強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營銷創新,提升綜合競爭能力。省裝備工業主管部門負責標桿企業的認定管理工作,省財政專項資金對樹立的標桿企業給予引導獎勵。
3、實施重大裝備開發工程。重點支持首臺(套)重大裝備和關鍵部件研制,推動重大裝備市場開發,提升高端裝備制造業重大裝備開發應用新水平。一是支持首臺(套)重大裝備研制。制定并發布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創新導向目錄,引導企業加強首臺(套)重大裝備和關鍵部件的研發。完善首臺(套)重大裝備和關鍵部件研發獎勵制度,逐步加大獎勵力度,支持重點企業采用智能化、集成化技術開發大型成套裝備以及自主開發高端領域重大裝備和關鍵部件。二是推動重大裝備市場開發。支持首臺(套)重大裝備和關鍵部件首購首用。實施首臺(套)重大裝備示范應用工程,對于應用省首臺(套)重大裝備的示范工程項目。支持地方政府依托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舉辦層次水平高、專業性強、影響力大的重大裝備產品會展活動,打造一批高端會展品牌。支持地方政府和重點行業協會組織高端裝備制造企業赴境外參加專業性的高端會展活動,推動重大裝備產品開拓海外市場。
4、實施產業載體建設工程。重點建設一批高端裝備領域特色和示范產業基地,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構建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發展新平臺。按照“彰顯示范效應、優化產業集聚、促進轉型升級”的要求,在全省各類高端裝備制造業集聚區組織開展特色和示范產業基地創建工作,重點推進基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產業鏈培育和載體環境建設,提升基地的綜合承載力和集聚影響力。省裝備工業主管部門牽頭開展特色和示范產業基地的認定管理,省財政專項資金對認定的產業基地給予獎勵,市、縣人民政府配套給予支持。支持蘇北有條件地區發揮自身基礎優勢,加強與蘇南地區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的分工合作,建設一批配套協作能力強、集聚發展水平高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
5、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推進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完善技術交易制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推進中小裝備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動建立多層次的信用擔保體系,多渠道支持中小裝備企業快速發展。建立健全行業中介服務制度,充分發揮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和各類專業服務機構的作用,滿足裝備企業各類專業服務需求。實施高端裝備重大投資項目綠色準入制度,投資主管部門進一步簡化審批手續,國土部門優先保障項目供地,地方政府加強全程跟蹤服務。